前言:
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,是史上下落最神秘的皇帝。
靖难之役后,谁也不知道朱允炆他到底是死是活。
有的人说朱允炆被火烧死了;
有的人说他出海了,世界那么大,他想去看看;
有的人说,他隐逸民间,当了和尚;
也有人说,他出家当了道士。
建文帝朱允炆剧照
众说纷纭,争议不休,朱允炆的下落之谜由此成为大明王朝第一悬案!
然而,今天破案了!
1、朱元璋分封
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(1368年1月23日),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正式建立明朝。
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总结历代王朝灭亡教训,他觉得要想让明朝千秋万世,永享太平,必须“惩宋元孤立,宗室不竞之弊”,也就是要加强明朝宗室的实力。
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,实行分封制是很有必要的。
首先,明朝建立后,还面临北元的威胁,明朝需要在边境各地集中军事力量,抵抗打击蒙古边患。
其次,朱元璋对重权在握的功臣宿将们十分不放心,总觉得功臣势力过于强大,势必会危害明朝统治。
因此他将功臣宿将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和宗室子弟手中,开始实行分封制。
明太祖朱元璋画像
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元璋就已经确立了分封诸王的制度,到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朱元璋三次大规模分封自己的儿子,总计分封了25个儿子为藩王,驻守边防重地。
尤其是秦王、晋王、燕王、代王、肃王、辽王、庆王、宁王、谷王主要就是为了防备蒙古人。
朱元璋希望通过加强藩王权力的方式,防止功臣宿将势力膨胀,同时又起到镇守边防的作用,达到“藩屏帝室,永膺多福,外卫边陲,内资夹辅”的目的。
正因为朱元璋分封藩王有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备蒙古人,拱卫中央。